水泥网
我们让你领先一点
理事会活动
每日丝语

[2025-04-30]

加强持续改善,创新思维引导工作,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差异竞争力。

四川省星船城 董事长 陈铁军
理事会新闻
振兴东北战略下的亚泰水泥——访亚泰集团副董事长、副总裁徐德复

 

  20世纪80年代,建设沿海经济特区战略,很快把边陲小镇——深圳奇迹般地变成现代化大都市,拉动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腾飞;20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新区战略,迅速使浦东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头堡”,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让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半个中国都动了起来;21世纪初,“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刚刚跻身国家发展战略,就让东北以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姿态站在历史舞台的前沿。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伟大战略,给水泥产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作为东北最大水泥生产基地的亚泰集团水泥产业,如何在肩负着振兴东北以及东北地区水泥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任下,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将企业推向最颠峰。中国水泥网网CEO邵俊专程北上,对亚泰集团副董事长、副总裁徐德复先生进行了采访。

  中国水泥网:本届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发展思路,徐总认为这个战略的提出对水泥行业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徐德复:这次政府提出“振兴东北”的战略发展思路应该说为水泥行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因为在政府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几项任务中,包括了改造传统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都为水泥行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甚至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都离不开水泥。其实,这两年整个东北水泥行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平稳的。象今年的水泥销售价格,全国比较稳定的就是东北和广东,当然广东地区的价格又略比东北稍高一些。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资源比例失衡,出现电力、煤炭紧张等制约因素,也的确给生产企业带来一些困难。尽管价格稳中有升,但成本相对也提高了。如果总量在增大,成本在增高,水泥价格再上不去,那么企业靠什么生存和发展呢?象亚泰现在就不断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公司水泥总量近500万吨,商品熟料近300万吨,而且整个水泥价格走势平稳,没有出现过大起大落,企业效益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提高。相信随着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不断延伸,政策不断到位,以及宏观调控进行相应地协调,东北的水泥行业会发展地更快、更好。

    中国水泥网:国家在决定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时,明确提出了包括财政、税收、社保等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政策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客商把投资目光投向东北。那么,对于水泥行业来说,增值税转型有什么样的影响?

  徐德复:这个增值税转型对生产企业来说是很敏感的。但到目前为止,从亚泰水泥角度来讲,这方面的政策还没有享受到。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还没享受到呢?这个问题,我也很关注,也进行了详细地了解。这当中主要还是有两个原因,增值税转型重点是对新增项目而言,企业缴纳增值税时可以抵扣当年新增机器设备部分所含的进项税金,这将使几乎所有企业的税收负担在改革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现在看,由于年初吉林省预计今年全省所增固定资产投资大致1200个亿左右,如果把这1200个亿当中可以享受该项政策的项目列出,到年底估计会退税26个亿。但实质上,今年初所定的计划额并没有到位,所以也就没有往回退的东西。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我们水泥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增值税转型在东北试点行业范围包括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八个行业。原来说新型干法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项目,但现在我们就不清楚新型干法算不算高科技,属不属于这个享受政策的范围内,又有哪个部门可以为我们做鉴定。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为企业创造振兴的条件,“减债卸负、税收支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来说就具备“减税”的性质,的确减轻了现有企业的负担。对于我们水泥企业而言,相当支持这一政策的实施,但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新型干法企业的鉴定问题有所明确。

  中国水泥网:徐总您认为东北地区水泥行业与长三角、珠三角水泥行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是很关键的问题。那么水泥作为传统产业,吉林亚泰作为东北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又是如何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徐德复: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东北地区历史底子比较薄,经济总量比较低。而且周围地区经济也不算太发达,所以基本上,它的经济发展几乎都是靠自己圈内的力量。从水泥行业来看,东北地区跟广东、长三角、华东地区根本是不可比的。而且东北地区水泥行业发展速度并不算快,象我们亚泰水泥从最早的“中国第一线”发展到现在,年产量也才近500万吨,这个发展速度要是跟南方,特别是跟浙江比的话,差距还很大。但是在东北地区,亚泰则已经是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

  现在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角度看,下一步应该会给水泥行业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亚泰将充分利用这次振兴东北的契机,大力发展。首先,企业的定位。从整体规划看,企业定位是非常关键的课题。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定位,已经将水泥作为亚泰的支柱产业,同时亚泰也是省里重点扶持对象。象这次新省长刚到任,就急于调亚泰水泥资料进行了解。不到一个月时间,省长就亲自邀请世界知名水泥企业总裁到亚泰商谈合作事宜。其次,要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亚泰水泥最大的优势就是石灰石资源多。在今年全国评定中,吉林省探明储量36个亿,而我们就拥有24到25个亿,占全省的70%左右。另外,已经准备自己开两个煤矿,为下一步水泥发展储备资源。拥有这么多优势,现在就要考虑如何在近几年内扩大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目前,双阳项目已经基本结束,而且国家也已经批了一个8000吨的项目。我们现在还在考虑与大集团的合作问题,最近与华润水泥接触的比较多,但刚刚说到的国外企业我们也没有放弃,所以一切都还在商谈中。如果合作成功的话,预计三到五年内将形成1000~1500万吨的规模,在水泥行业中真正地成为“东北王”。

  中国水泥网:有专家说,以东北地区人才现状看来,一方面东北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却又缺乏现代市场经济运行需要的管理通、业务精的复合型人才,且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那么吉林亚泰是如何留住人才,也就是企业的人才战略是怎样的? 

  徐德复:作为一个多元化经营、紧密型管理,总资产达6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与亚泰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机制特点以及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而人才战略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根据刚刚说的东北人才的现状,我先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东北有句老话“人挪活树挪死”,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循环,所以人才的流动是很正常的。东北地区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低,待遇可能就没有南方企业那么优厚,无论是复合型人才也好、专业型人才也好,最主要的还是利益驱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们利用亚泰的管理模式、文化理念、优厚待遇等优势,确实也留住、吸收了一些人才。也就是我认为留住人才的三个方面:一是机制,二是待遇,三是地位。当然也有留不住的。亚泰水泥作为“中国第一线”,从1984年就开始研究新型干法,这么多年培养出了一批新型干法人才,就算他们不在亚泰,到别的企业工作,我们也很欣慰,至少还为新型干法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另外,亚泰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招聘形式。我们招聘一般都不会从名牌大学里招,因为水泥厂都是在山沟沟里,即使给再高的待遇,他们也会觉得屈才。所以,我们专门在农村孩子里面招,只要他们考上技校,拿到毕业证书,就是亚泰的人。而这些学生2~3年后绝对是个人才,因为他们思想稳定,月工资1500、1600元很满足了。所以,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后继有人”。

  中国水泥网:在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下的这一年,徐总觉得对亚泰水泥有没有什么影响?

  徐德复:我始终觉得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老工业基地改造,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来说都没什么影响,而且还会带来一些机遇。因为一旦企业形成规模,政府就会给予相应地支持。在东北地区,应该说宏观调控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因为东北地区的小水泥一般靠市场就能淘汰,不一定依靠政府行政干预。基本上随着我们的规模扩大,立窑水泥市场就会逐步地萎缩。因为东北气候的影响,不管是我们这种大企业,还是那些小水泥都是冬季停产,夏季开工。不同的是,我们都会有四、五十万吨的冬储水泥,将这些水泥卖给中间商,同样有利润。而小水泥就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就可以淘汰那些小水泥。象这几年我们已经兼并了好几个立窑企业,一旦收购成功,就马上改成粉磨站。所以说,国家宏观调控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影响。

  最后,采访在徐总畅谈他对财富的看法中圆满愉快地结束。徐总说:“我对个人财富并不是很敏感。只是希望企业能有长足稳定的发展,员工在公司工作得开心就满足了。只要企业做大做强、员工们生活也越来越好,就算对得起这些员工了。”(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