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话点评水泥行业,最关键的就是四个字——联合重组。”近日,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宋志平给人感觉很友善、谦和。今年52岁的他,自1979年大学毕业,即投身建材行业,从车间主任做起,直到目前的央企“CEO”。3月他获得了第四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该奖项由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推出,意在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奖,每年获奖者只有2-3人。
联合重组和资本运作是中国建材发动的“两个轮子”。作为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和消费国,本土大型企业和外资巨头,在中国开始了兼并的赛跑。在拉法基、豪瑞等企业参股或控股国内区域水泥龙头的同时,中国建材、中国中材等央企也纷纷上市,加入竞争行列。
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建材行业管理公司,2003年成为直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中央企业。
自2006年中国建材(3323.HK)在香港上市以来,不足两年,中国建材集团接连并购120余家水泥企业、产能激增3倍,还与61家目标企业达成了联合重组的意向,已经和准备投入的重组资金,接近200亿。这种类似华源整合制药行业的“蛇吞象”现象令一些投资人士担心,现金流能够“川流不息”么?
宋表示,还将在北方建立起1-2个中型的专业水泥公司。他还提出了2008年的发展目标,年底前,旗下南方水泥的产能将达到1.5亿吨以上,加上中国联合水泥,“中国建材名下的水泥总产能将突破1.8亿吨,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水泥生产商。”
重组兼并五大原则
《21世纪》:您觉得现在困扰建材行业特别是水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宋志平:目前我国建材工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所谓大是规模比较大,去年我国全部水泥产量14.6亿吨,占全世界水泥产量50%多一点;平板玻璃产量大概是5.3亿重量项,差不多也占到全世界产量的50%。所以说我国是个建筑材料的生产大国,也是一个使用大国。
但我们的问题是企业不够强。看看全球第一大建材公司法国圣戈班集团(Saint-Gobain),它在2006年的销售收入是4060亿元人民币,我们与他们相比,少了几个数量级。
具体来说,首先,行业的集中度低,水泥14.6亿吨产量分布在四五千个中小企业里面,相当分散。其次,结构上也不合理,落后的生产力占多数,像小水泥厂、小玻璃厂还占有一定的比重。地下小水泥厂是以消耗资源、浪费能源、污染环境、质量低下为代价的,不尽快淘汰,对整个行业的节能减排就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正因为这样,所以要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的方式减少能耗和污染。
《21世纪》:作为央企,也是行业领军者,能具体谈一下你们联合重组上的大动作么?
宋志平:我们对行业联合重组之前,首先进行的是自身债务重组。针对集团历史遗留的32亿元银行逾期负债,在信达、东方等资产管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有的通过政策性破产,有的采取债转股方式,卸下了历史包袱。
在过去几年里,清理了115家下属公司,把不符合主业的企业全部放弃;同时又通过联合重组和资产划转,吸纳了165家企业。
其次,我们重组兼并行为有明确的五个原则,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战略区域和主业,被重组企业要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和潜在价值,能与集团现有企业产生协同效应,风险要可控和可承受。
我们的水泥、玻璃、纸面石膏板、风电叶片、成套装备等业务,都是这样在很短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的。
资本运作助力并购整合
《21世纪》:今年,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35亿元,同比增长67%,速度还是很快的,这样的发展是如何取得的?
宋志平:公司总资产从不足100亿元到2007年的503亿元,销售收入从5年前20亿元到2007年的335亿元。这些发展,得到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支持。
去年8月,我们在香港增发了1.5亿股,获得了27亿元资金。此外我们发行了10亿元企业债券,在当前国家信贷紧缩的形势下,交通银行一次性给予我们15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工行、建行、民生银行、深圳平安银行等也给我们很大的资金支持,这使得我们的联合重组能够非常顺利地快速推进。
《21世纪》:现在中国建材已经有了6个上市公司,哪个上市公司对母公司的贡献会比较大?
宋志平:目前贡献最大的是香港H股上市公司,就是中国建材,大概占我们的半壁江山。
《21世纪》:那如何借着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把企业做得更好?在资本运作方面,未来你们有何规划?
宋志平:我们近年来快速推动资本运作和联合重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地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中国建材已经公告,在适当时机实施发行不超过3亿股H股的配股计划,这一计划还有待股东大会和监管机构的审批。
在联合重组方面,目前我们的精力仍集中在水泥业务。一是继续推动淮海经济区和东南经济区的联合重组,并加快管理整合;二是在适当时机开拓新的发展区域。
节能减排要靠技术创新
《21世纪》:建材是一个高度依靠资源和能源的行业,也是一个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中央对节能减排工作非常重视,作为企业,你们体会到这种紧迫性了么?
宋志平:我一直感受到这方面的压力。2007年,我国建材行业能耗总量是1.9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的7%,工业部门的10%,位列各工业部门第三位,这说明建材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作为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对于集团自身,对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是意义重大。
2007年集团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较上年降低10.5%。玻纤生产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泥、玻璃、轻质建材综合能耗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21世纪》: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你们在抓节能减排上有没有什么重点?突破口、切入点又是什么?
宋志平:突破口是要利用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通过技术创新的成果和应用才能实现节能减排。比如在水泥和玻璃行业推行余热发电,能够提供水泥生产30%的用电和玻璃生产50%的用电量;再比如在新型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中消纳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利用煤炭行业的煤矸石烧砖,利用脱硫石膏、高炉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生产的石膏板、外墙板、矿棉吸音板、优质低碱水泥等建筑材料,已广泛应用。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