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一波波区域开发先后掀起的浪潮,中部相较之下似乎略显平静。但对于水泥行业来说,该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丰富的资源储备,还是受到了外资的青睐。由台湾远东集团投资亚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转投资的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就瞄准了华中地区。他们将以江西、四川、武汉为三大生产基地,以水运贯穿长江上中下游销售网络,并在上海投资兴建码头,形成完整的产销体系,在此区域内大放异彩。近日,中国水泥网CEO邵俊有幸采访到了这位水泥行业内最为年长、没有股份的董事长——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才雄先生。
建厂是为了回馈祖国
一讲到亚泥最初在祖国内地建厂的情形,这位已年过八旬、但仍神采奕奕的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他用他那几十年没变过的乡音向我们讲述了亚东水泥的发展历程。
其实严格来讲,远东集团应该是1993年就开始到大陆发展,当时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扩张,而是想把远东集团最好的投资成果——现代化水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回馈到大陆。但在当时看,由于两岸文化不同,并不清楚会遇到什幺样的困难,能不能活下去。毕竟投资一个企业,不象做一个雕塑,做完就好了,企业是要一直生存下去的。而且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既然决定要做企业,那就一定要成功。所以,我们考虑的比较周到、审慎。当初是先到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在那里进行了近一年的考察工作。前半年解决基本的工业问题,后半年就邀请资深的勘探专家进行看矿。我们亚东水泥的目标就是要做最环保的企业、最好品质的水泥,因此,矿源一定要是最好的,不单如此,还要深入了解这个矿的整个蕴藏量是多少,能开多少年等等问题。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在当地所看的那个矿源并不好,所以就只有放弃了。这就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
后来找到国台办,他们表示江西有很好的矿,建议我们去那里投资。但坦白讲,那个时候台商都希望在沿海市场,因为进可攻,退可守。而水泥厂最重要、最基本的经营原则就是全产全销,但因于内陆设厂,不宜外销,恐难达到这种目标。所以,整体考虑下来,还是决定回台湾了。但江西省方面对这个项目很有兴趣,一直希望我们能到江西。于是94年的时候,就到江西考察,来了之后发觉这里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石灰石资源非常好,另一方面厂址很好,离长江很近。而且当时的省长、地方领导都非常欢迎,甚至专门成立了以副省长为首的服务小组,我们有困难可以直接跟省长要求。既然有了这幺好的投资环境,而且也可以达到我们把现代化水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回馈到大陆的目的,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在江西投资建厂。那幺为什幺一直到1997年底才开工建设呢?因为在这三年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项目的审批、投资价格、电力交通等问题。虽然厂址离长江很近,但当时长江还没有专门的水泥运输船,而铁路费用又高。所以我们跟当地的一个航运集团合作成立了一个航运公司,专责散装水泥长途水运。
经过多番努力,投资14个亿的第一条线就在2000年7月正式投产。有了第一条的经验,第二条线的建设相对比较顺利,2003年就投产了。目前,整个厂熟料330万吨/年,水泥400万吨/年,两条窑运转是全产全销。这完全都是我们在建厂期间,在上海做码头、搅拌站、储运站,在武汉发展矿渣水泥,把握住武汉、上海市场的结果。
未来十年 亚泥都要动起来
对于企业的发展,之前张董事长就表示,未来十年整个亚泥都要动起来。
张董事长说:“中部沿长江是企业发展最好的地方,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因为水路对能源的效率是最高的。长江至今还没有发挥到最好的运量,仍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亚泥将以江西、四川、武汉为三大生产基地。”
江西的发展目前已颇具规模;四川彭州项目也在建设中;而亚泥有意将总部迁至武汉。那幺为什幺会选择武汉作为驻地呢?因为武汉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直到现在才真正开始发展,所以水泥需求量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长江边、武汉最好的码头已经有了一块地,而且旁边就是发电厂和武钢。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矿,所以准备先上粉磨站,等找到合适的矿源以后,再上新线。而且,一直以来我们对长江都很有兴趣,尤其到江西之后,克服很多问题,现在我们的产品约75%靠水路运出,除上海地区、武汉地区之外,甚至江西省内南昌地区,我们也通过长江、鄱阳湖转赣江等,以水运供应,绕了一圈,运费还比铁路便宜30%左右。聊起这些,张董事长的言语中透露着几分兴奋。他还告诉我们,公司已经在武汉王家墩机场旁新的“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内填了意向书,考虑在那里建大厦,作为亚泥在大陆投资企业的总部。
另外,公司也有计划上市,一大半的工作已经完成。本来在今年初就准备上市,但是国家宏观调控,对股市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先暂缓一下,但一定会上市。
不怕与人竞争 只求做到最好
作为最年长的水泥人,张董事长凭着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多年经验,在很多问题上都形成了独特的观点。
当我们问及亚泥在沿长江布局,而目前华新和海螺也基本上是沿长江布局,海螺在下游,华新在中游,而且上游还有拉法基、科华等企业,这对亚泥的发展和市场会不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时,张董事长很自信的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就是沿长江地区,水泥用量很大。任何一个大水泥企业的产量在全国来讲也只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能力将整个水泥市场控制住。而且竞争并不是坏事,也可以促进先进水泥厂相互间技术和经营的进步。更重要的就是竞争力,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在任何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都能活下去。所以,从来不考虑周围有多少大的企业,只考虑我们自身的品质、生产成本和环保是否做到最好。
现在很多外资都通过并购来扩大产能,而亚泥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建新线的方式扩大产能,那幺是否有考虑过并购这种方式呢?张董事长给出了十分明确的解释,我们目前为止的确是没有采取过收购的方式,但也并不反对这种方式。收购需要很多条件,尤其对外资来讲,要看这个厂的包袱重不重,我们是否有能力在摘下包袱的同时,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最重要的还是购厂后的产销成本问题,如若收购企业的产销成本不能低于新建企业,那当然不可能会去收购。其实,也有企业跟我们谈过,但经过调查之后,觉得不是很合适。所以,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收购,宁可自己建一个新厂。
亚泥在张董事长的领导下,企业经营理念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目前国内水泥市场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大企业都纷纷外销。但亚泥却一直将重点放在内销上,一方面因为工厂位置对外销并不有利,主要还是因为耗能源的水泥工业外销似乎与国策不合,他们不愿意在企业可以生存的情况下,进行外销。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才,通常国内企业都希望招到已经颇有经验的员工。但亚泥却不同,他们招聘学校刚毕业的学生,通过自己公司的内部训练,逐步使他们成为具有亚泥文化的优秀干部,有能力的很快就有机会升职。
这些独具一格的管理理念,也使亚泥在国内众多水泥企业中显得颇具“个性”。
要做没有垃圾的水泥厂
都说水泥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但只要是参观过亚东水泥的人,一定会被那绿草青青,树木成荫的花园式工厂所吸引。张董事长也很自豪的告诉我们,到现在为止,已有近千人参观过亚泥了,而亚泥最大的长处就是注重环保,不管做什幺都以环保为先。最终的目标就是让普通人都知道水泥并不是污染工业。亚泥在台湾的花莲厂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1975年花莲第一套生产线完成后,烟囱看不见排尘,厂区花木扶疏,与当时其它水泥厂的乌烟瘴气完全不同,成为有名的花园工厂,并且花莲厂的矿山绿化是目前世界上做得最好的。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对环保的重视,采取全面环保的方式,不但生产上做到环保,还有运输、采矿上的环保。像现在新建的“长亚一号”五千吨散装水泥船,装卸时是完全封闭且看不见水泥的。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厂里所有垃圾都投入自己的水泥窑内烧掉。
张董事长还特别提到,四川彭州项目能得以建设也是因为环保做的好。当时彭州市领导来参观时,对我们的花园式工厂特别感兴趣,积极欢迎我们去投资。当时另外一个大企业也要参与,但最后彭州市政府还是选择了我们。
然而,在谈及环保问题时,张董事长最常讲的就是希望中国水泥网多宣传、多鼓励余热发电。这是最好、最节约能源的方式,它完全没有污染排放。张董事长还结合亚泥自身的情况给我们算了一笔帐,目前每吨熟料可以回收35度电,自己用2度左右,还剩33度,最低也可以剩30度,我们一个厂余热发电一年省4000多万。去年全国9.7亿吨水泥,7亿吨熟料,那幺以现在5角左右的电价来算,200多亿度电,一年可以省100多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并且这200多亿度电是完全没有污染的干净电力。
什么样的企业有竞争力?“三高一低”,即高品质,高效率,高环保,低成本,张董事长这样说到。所以亚泥都是用最好的设备,一可以得到利益,节省成本,二可以提高国内设备水平。比如已经建成的4200吨/年生产线,标准运转是130万吨/年,而我们可以做到160万吨/年,这在世界上也属于高水平的运转率。另外,即将在今年底明年初建成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正是遵循了这四点。张董事长很热情的邀请中国水泥网去参观。
最后,我们希望张董事长能为中国水泥网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并为我们题词。他很真诚地告诉我们,十分佩服我们的成就,虽然时间并不算长,但对水泥行业的贡献无可非议。他时时都在关注我们的网站,会让人专门收集水泥网的信息,就算回台湾也会让专人传真到台湾。同时,还是希望我们能多宣传国家政策,余热发电等有利于水泥行业整体发展的消息。
在张董事长为我们题词的过程中,近两个小时的正式采访也即将结束。而张董事长的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他还坚持要陪着我们参观整个企业。在他的神情中丝毫看不出疲惫,与一开始见到他时一样那么地精神矍铄。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